|
- 全球化的转型与挑战:金融社会学的考察
- [摘要]全球化带来全球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1970年代以来,因为信贷极度扩大、过度杠杆操作,以及美国消费者超前消费,加上人口红利尚未用完,全球出现持续蓬勃的发展,金融资本主义也因而全面扩张,成为主导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然而,过去世代和当前世代预支了未来世代的可支配所得。借来的繁荣,到了2008年金融风暴前夕,终于无法再持续下去。全球总合需求缺乏,去杠杆化、去全球化、监管强化构成了“新常态”的基调。养老基金等金融资本希望解决延长寿命后老年人口的退休生活,但因为提拨不足,加上主权债务危机,以及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结构性问题,未来都将面对“世代斗争”的严重问题。
-
全文[ PDF 13041.0 MB ] 2014.1(1):0-0 共有 3620 人次浏览
|
|
- 城市家庭基督教会的组织过程探究——以B市高校园区为例
- [摘要]本研究以新型城市家庭基督教会和校园团契为调查对象,从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来考察B市高校园区基督教群体发展的特征。B市的新型城市家庭教会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某个皈信基督教的人在家里组织查经班或在校园里组织校园团契,随着规模由小到大,逐步形成初具规模的教会。另一种情况是,因种种原因从某个教会脱离出来的信徒,另起炉灶,重新组织家庭聚会点或查经班,然后逐步将其发展为教会。文章探讨了这些家庭教会发展信徒的条件和途径,以及其依托的宗教组织和运作机制,认为人际关系网络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
全文[ PDF 6709.0 MB ] 2014.2(1):0-0 共有 3193 人次浏览
|
|
- 新官上任:清代地方政治秩序研究
- [摘要]清代州县官莅任他乡会遭遇两种结构性困境:一是清代文官回避制度限制下,“外乡人”融入地方政治秩序的困难;二是八股取士的选官制度限制下,“外行人”参与地方治理的实务性知识匮乏的困难。为了还原对地方政治秩序更真切、丰富和贴近历史意见的理解,本文着力描述清代州县官莅任他乡的程序,关注州县官莅任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应对这些困难所采取的办法,力图揭示导致州县官采取这些办法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同时探究这些结构性因素与地方政治具体形态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认为,站在理想型意义上的、具有饱满儒家人格的州县官的角度,来看待、理解其所应对的困难及所采取的种种办法,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些办法对他们为政理念的浸润。因此,本文是在传统政治的框架之内考察地方政治秩序的一次尝试。
-
全文[ PDF 13700.0 MB ] 2014.2(1):0-0 共有 3462 人次浏览
|
|
- 进入21世纪以来的国企改革和发展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国有企业的企业数大幅度减少,同时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改善,这得益于国有企业经历的一系列改革。但国有企业的基本制度特征没有变化,在营运效率上和增长势头上仍然显著落后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高盈利和高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某些行业中享有的行政性垄断权势,国有企业成员在此基础上得到的高收入缺乏合理性。中国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韩朝华 杨丽霞
-
全文[ PDF 8183.0 MB ] 2014.3(1):0-0 共有 3422 人次浏览
|
|
- 单位制与师徒制——总体体制下企业组织的微观治理机制
- [摘要]中国在1949年之后逐步形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再分配体制。这种社会主义的再分配体制集中体现为“单位制”的组织形态。在单位制下,科层制的正式制度总是“嵌入”在社会连带关系当中,扎根在具体的民情当中。单位制中的科层关系和师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种双重机制是单位制下企业治理的重要特点。除师徒制之外,构成单位制民情治理要素的微观机制还有家庭和社区等组织机制。这些具有延续性和扩展性的普遍社会关联是单位制下的制度保护带和调节、润滑机制,构成了总体体制治理框架下应予以充分重视的社会领域。
- 傅春晖 渠敬东
-
全文[ PDF 8715.0 MB ] 2015.2(2):0-0 共有 3497 人次浏览
|
|
- 村委会“变形记”:农村回迁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 [摘要]我国近三十年来的高速城市化促成了一批村庄的“撤村并居”,农村回迁社区的出现对城市基层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在社区基层自治组织方面,从村委会到居委会面临着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和职能范围上的全面转变,但这种转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后者对前者的替代过程。本文通过对北京、临沂、武汉、昆明等地回迁社区的考察,归纳出回迁社区中村委会转型的四种模式,及其在组织结构和职能范围方面的主要转变以及面临的问题。研究提出,回迁社区实际上是一个统一名称下的复杂存在,其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和基本秩序也是具体的行动主体在各自的利益诉求和行为方式下动态塑造的结果。
- 吴莹
-
全文[ PDF 8282.0 MB ] 2014.3(1):0-0 共有 3526 人次浏览
|
|
- 收入不平等的主观测量与容忍度分析
- [摘要]文章依据受访者对设定职业实得收入和应得收入的主观估值,测算了民众感受到的收入差距和可接受的收入差距。结果显示,多数民众所能接受的收入差距显著低于其感知到的收入差距。在应得收入上,多数民众并不接受平均主义的分配取向,而是趋向于一个合理的差距区间;同时,对高收入职业的应得估值呈现出较高的离散性,意味着人们在关于如何降低收入差距上并未形成一致性共识,而是呈现出分配意识的分裂状态。本研究进一步从赫希曼关于收入差距容忍度的理论预设出发,在文献梳理的过程中结合调查数据,提出了几项影响民众可接受收入差距的因素变量。统计结果发现,主体的收入水平、收入公平性认知、交往对象类型、感知的收入差距及未来预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其关于收入差距的容忍度有着影响效应。
- 魏钦恭
-
全文[ PDF 7849.0 MB ] 2015.3(2):0-0 共有 4364 人次浏览
|
|
- 企业社会责任:纷繁的动因和多样的结果
- [摘要]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加速发展,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随之不断涌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结果始终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2010年以后的文献为主,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推动力量和内部促进因素,探讨企业社会责任行动与公司财务绩效、消费者购买意愿、员工满意度等的关系的相关成果。分析得出,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应当进一步细化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分析情景,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环境的切实影响,深化企业如何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研究,同时探究企业不负责任行为的动因和结果。
- 张蒽
-
全文[ PDF 7746.0 MB ] 2014.2(1):0-0 共有 3197 人次浏览
|
|
- 政策执行中的“包保责任制”
- [摘要]本文基于对Q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创卫”)的参与观察,以“包保责任制”为切入点,分析基层政府的政策执行过程,探讨了为什么基层的部分政策执行没有发生“变通”。“包保责任制”以责任分解和信息监督为核心,形成了一套以过程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制度性联结,通过政治动员、任务分派、督查考核、奖惩问责等多个环节的运作,推动了政策任务在基层的落实执行。本文发现,“包保责任制”在责任分解、信息监督、激励奖惩等面向上的过程控制为基层的政策执行提供了一整套的责任分配和控制机制,这一机制不断压缩下级的“变通”空间,强化上级对下级的控制权,进而导致“变通”并未出现于某些政策执行中。本文还指出过程控制代表了一种直接控制的治理模式,这一控制方式可能给国家权威的贯彻带来极大风险。
- 冯定星
-
全文[ PDF 17475.0 MB ] 2014.3(1):0-0 共有 4642 人次浏览
|
|
-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居留意愿研究
- [摘要]本文使用2013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专题调查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在综合社会融合理论和人类福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居留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着重考察社会文化融合对新生代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仅结构融合对居留意愿有显著影响,而且社会文化融合对居留意愿亦有显著影响;在控制社会融合因素后,生命历程和流动范围也对新生代农民工居留意愿有显著影响。
- 李振刚
-
全文[ PDF 6754.0 MB ] 2014.3(1):0-0 共有 3103 人次浏览
|
|
- 农村社会中的有限个体化——以华北P县西水村为例
- [摘要]个体化命题抓住并解释了西方社会中本质性的社会变迁模式。在中国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个体化展现出中国人的社会关系。中国的个体化与西方有所不同,中国社会的个体化是有限的个体化。这种有限性不仅体现在国家的规范和“无公德的个人”现象的产生,还体现在个体化带有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特征,体现在社区舆论对个体化有所限制。本文通过对西水村个体化案例的剖析认为,传统道德世界、社区舆论约束与无公德个人的个体化交织在一起,共同对现代年轻人的个人观念和行为发生作用。中国社会的个体化是受到原有亲缘关系、社区舆论、乡土伦理制约的,与传统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交织在一起的有限的个体化。
- 梁晨
-
全文[ PDF 7204.0 MB ] 2014.3(1):0-0 共有 3199 人次浏览
|
|
- 转型背景下行政单位的运作逻辑——以某戒毒康复所日常工作的开展为例
- [摘要]本文是以某戒毒康复所为案例进行的个案研究,采用叙事分析对该行政单位的日常工作过程予以客观呈现,旨在揭示转型背景下行政单位在“单位社会”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单位内部不同群体的工作逻辑,探究实践背后行动和结构、个体和社会的嵌入关系。文章选取了该戒毒机构日常工作中“面向康复人员的基层课程教学、单一事件的多部门应对、面向工作人员的所内活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案例,从不同角度对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组织动员、决策执行、实际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对比了“单位制”在转型背景下所留存的路径依赖和演变轨迹,揭示了不同事件背后所隐藏的不同群体和群体中的个体工作逻辑和行为策略。
- 李甜甜 周永康
-
全文[ PDF 18223.0 MB ] 2014.3(1):0-0 共有 3114 人次浏览
|
|
- 当代社会生活的大数据化:困境与反思
- [摘要]大数据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人、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数量化、数字化,它深深渗透并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本文试图探讨“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贡献与挑战,反思其局限与困境。第一,大数据推进了复杂事物的分析理解,但这一研究范式主要强调相关关系而忽视因果关系,形成了以结果和效用为导向的研究思路忽略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机制,影响了其使用效果。第二,大数据技术将信息数据化和商业化,个体丧失了对自身信息的选择权和控制权,诱发了触犯个体隐私的伦理问题。第三,大数据与功利主义结合更大限度上推广大数据决策,但这一决策模式弱化人的自由选择和传统道德规范的价值。
- 郝庭帅
-
全文[ PDF 6817.0 MB ] 2014.3(1):0-0 共有 3772 人次浏览
|
|
- 包容性社会发展:从理念到政策
-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回顾了包容性社会发展相关理念的历史演进和理论脉络,对包容性社会发展的概念、政策要素和战略路径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我国关于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探讨和政策实践。文章指出,包容性社会发展第一次提出了独立的社会发展计划,是真正以社会自身为政策目标的发展理念。在战略层次上,“包容性”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不仅应该成为社会发展主流范式的核心理念,更应该操作化,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政策体系。
- 葛道顺
-
全文[ PDF 7159.0 MB ] 2014.3(1):0-0 共有 3118 人次浏览
|
|
- 社会工作转向:结构需求与国家策略
- [摘要]本文基于国际社会工作的转向,分析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和路径。文章指出,在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存在专业性悬空和职业性排斥两大积弊。为快速推动社会工作发展,需要采取底层视角,直接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结构需求,特别要关注社会工作所面临的中国特定的历史和制度,比如民政工作系统与社会工作系统的相拒和相容,以及行政化管理体制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影响。考虑到国际社会工作转向中对本土知识的强调,文章从当前问题和内在机制出发,在国家策略层面提出促进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社会工作发展的建议。
- 葛道顺
-
全文[ PDF 8942.0 MB ] 2015.4(2):0-0 共有 4282 人次浏览
|
|
- 城市财政支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3-2012年中国...
- [摘要]本研究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EA与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上述城市的财政支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财政支出的综合效率在总体上有小幅下降;三大地区的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从西部、中部到东部依次递减;行政等级越高的城市效率越低,从一般地级市、一般省会、副省级城市到直辖市逐级降低。除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口密度等变量,产业结构和建成区面积也对财政支出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宏观财政政策的变动对不同区域、不同行政等级城市的影响不同。当国家采取积极的宏观财政政策时,中西部城市、一般省会和一般地级市的效率明显下降,因此应警惕扩张偏向的财政行为对财政支出效率的负面影响。
- 张践祚 李贵才
-
全文[ PDF 8070.0 MB ] 2015.4(2):0-0 共有 3362 人次浏览
|
|
- 教育获得、户籍差异与户籍的意蕴
- [摘要]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不同的功能,相应的升学决策也有着不同的考量因素。户籍差异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意蕴有着质的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变动趋势也有所不同。对CFPS2010数据的模型统计分析显示,教育获得的户籍差异在不同教育转换阶段呈现不同的变动趋势:义务教育阶段户口差异在缩小;初中升高中阶段户口差异一直很大;高中升大学阶段的户口差异从无到有。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决策中,户籍主要意味着家庭资源和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在初中升高中阶段,则意味着不同的自我身份认定与发展期望;在高中升大学阶段,则意味着渗透到学校制度设置与个体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身份差异。
- 高勇
-
全文[ PDF 8242.0 MB ] 2015.4(2):0-0 共有 3366 人次浏览
|
|
- 我国非政府组织作为环境治理主体合法性的建构路径——以《环境保护法...
- [摘要]本文以非政府组织参与政策倡导为切入点,选取反映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倡导最新特征的代表性个案即《环境保护法》的修订过程进行深描,在治理的分析框架下探讨非政府组织作为环境治理主体合法性的路径建构,提出基于参与路径法治化和参与结果有效性的自证式实践是非政府组织建构其作为环境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主体合法性的有效路径,而基于多行为主体差异的实践场域,将成为(或已成为)建构“善治”可能性并检验其有效性的实验区。
- 林红
-
全文[ PDF 9089.0 MB ] 2015.4(2):0-0 共有 3161 人次浏览
|
|
- 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变革与毕业生起薪差异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研究基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2年“全国高职教育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从学校、院系及个体三个层面考察了高职培养模式变革对毕业生月起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模式变革的主要内容,如示范校建设、培养模式改革年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针对性、校内实训条件改善、顶岗实习开展等,对毕业生起薪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个体层面与高职培养方式改革有关的变量,如职业证书、就业能力中的人际与自我推销能力、顶岗对口且指导到位对起薪也有显著影响。文章指出,在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就业质量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高职教育的发展仍应坚持“职业化”取向,加大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和深度。
- 郭建如 邓峰
-
全文[ PDF 5092.0 MB ] 2015.4(2):0-0 共有 3093 人次浏览
|
|
- 山水的“命运”——鄂西南清江流域发展中的“双重脱嵌”
- [摘要]清代以来鄂西南清江航运的兴盛促进了区域性船工组织的发育,并形成了经济活动与自然紧密贴合、区域社会网络与超区域体系密切衔接的流域社会。1980年代之后,清江梯级开发,大坝的修筑使得清江从自然“流域”转变成人工“库区”。伴随着清江航运的衰落、船工组织的解散,流域社会瓦解,原子化的村落和个体化的家户依赖对周遭山水的“资源化”开发,直接进入全球化市场体系,形成人对区域社会和自然的双重“脱嵌”。高山蔬菜种植和网箱养鱼作为两个典型案例,显示出双重“脱嵌”的生态后果和社会后果。清江流域的社会变迁为反思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启发。
- 舒瑜
-
全文[ PDF 9797.0 MB ] 2015.4(2):0-0 共有 3192 人次浏览
|